课程名称:体育
适用专业:全院三年制
开设学期:第一、二、三、四学期
学 时:112学时
学 分:7学分
一、课程性质及作用
体育课程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学生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并且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体育课程是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体育锻炼,使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实现课程思政目标即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和公平公正,沉着冷静,勇敢顽强以及集体主义精神等优秀品质。有针对性发展学生今后从业和胜任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体能身心素质,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为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打下基础。
二、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导向,为了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达成课程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和发展,本课程的设计改变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根据体育自身的特点以及国际体育课程发展的趋势,在确定课程总目标的基础上,从认知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三个方面描述具体目标,并根据国内外体育的发展趋势,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充分体现课程的时代性特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学校确定的范围内选择体育学习项目,以充分体现课程的选择性特征,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需要。通过具体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树立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实现课程思政目标,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须的合作、竞争意识与能力,在体育活动中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并以积极的态度关心家庭成员的健康,从而以小家带动大家全面的和谐发展。
三、课程目标
体育课程强调以“实践活动”为主的学习过程,通过课程的学习,了解和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养成自觉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培养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不断增强体能,并了解与体育锻炼密切相关的营养、卫生、安全防范等方面的知识及其对身体健康的作用,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和科学的健身方法,以提高对自身身体和健康的认知水平,坚持锻炼,从而促进身体的健康发展及对自然、环境等各方面的适应能力,并最终形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其基本目标根据学生的基本要求分为三个领域:
1.认知目标:能认识到体育运动对身体的锻炼意义,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基本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2.能力目标:能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够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并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能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
3.素质目标:通过体育课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培养学生不怕困难,不怕挫折的精神,同时融合学生今后从业的职业特点,发展职业体能,全面实现课程思政目标,提升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和机智果断,沉着冷静,勇敢顽强以及集体主义精神等优秀品质。并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以及社会生存能力,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四、课程内容和要求
该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五大项目
1.课程内容结构安排
序号 |
项目 |
参考学时 |
1 |
健身娱乐参与项目 |
11 |
2 |
校园体育文化足球项目 |
11 |
3 |
专项运动技能项目 |
60 |
4 |
基本素质及职业体能项目 |
22 |
5 |
基本理论项目 |
8 |
2.课程内容要求
项目1 |
健身娱乐参与项目 |
学时 |
11 |
学习目标 |
掌握该项目的基本技术和技能,达到修身养德的教育作用,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民族自豪感 |
学习内容 |
教学方法和建议 |
24式简化太极拳 |
示范法在直观教学中占主导地位 |
教学设备与场地 |
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要求 |
教师执教能力的要求 |
音响;田径场等 |
拥有太极拳锻炼的基本身体素质 |
教师有正确而优美的示范 |
项目2 |
校园体育文化足球项目 |
学时 |
11 |
学习目标 |
掌握足球基本技能 |
学习内容 |
教学方法和建议 |
足球颠球、传接球及运球等基本技术 |
示范法在直观教学中占主导地位 |
教学设备与场地 |
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要求 |
教师执教能力的要求 |
田径场 |
拥有足球运动的基本身体素质 |
教师拥有基本足球技术 |
项目3 |
专项运动技能项目 |
学时 |
60 |
学习目标 |
掌握各个项目的技能和健身方法,拥有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 |
学习内容 |
教学方法和建议 |
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篮球、足球、体育舞蹈、健美操、武术等各个专项(见各专项的课程标准) |
因材施教,每个专项有各自教学特色 |
教学设备与场地 |
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要求 |
教师执教能力的要求 |
符合各个项目的场地、器材 |
符合各个项目的基本要求 |
教师有各项目专长特色 |
项目4 |
基本素质及职业体能项目 |
学时 |
22 |
学习目标 |
提高身体素质及职业体能锻炼 |
学习内容 |
教学方法和建议 |
速度、耐力、力量、灵敏的身体练习及各个专业的职业体能锻炼 |
因地制宜,选取有效的锻炼方法 |
教学设备与场地 |
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要求 |
教师执教能力的要求 |
符合进行训练的场地要求 |
具备基本的体育活动能力、身体状况许可 |
具备对提高身体素质训练的方法 |
项目5 |
基本理论 |
学时 |
8 |
学习目标 |
具有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指导运动实践的能力 |
学习内容 |
教学方法和建议 |
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体育卫生、损伤、运动性疾病等知识;有关竞技运动的规则和裁判法 |
理论课,教师讲解 |
教学设备与场地 |
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要求 |
教师执教能力的要求 |
多媒体设备;教室 |
学生需掌握必要的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理论知识 |
教师讲解内容丰富,条理清晰 |
五、实施建议
(一)学习材料选用与编写
体育教材主要以身体实践活动的内容为主,要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进行编写,源于课标,宽于课标,用丰富的教材内容作为载体将课标的理念一一落实,教材与教师教学用书需密切配合。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双边互动活动。编写教材既要方便学生的学,也要方便教师的教。力求使教师用书达到具有可操作性、可借鉴、有启发和方便实用的目的,有利于教师比较准确、比较快捷地进行实施教学改革,落实课标新理念。所以,所选用教材:
1.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内容,贴近学生的身心特点、贴近学生的健康生活、贴近学生的锻炼实际。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需求,是要建立在学校体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基础上的。
2.从学生的视角编写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生活实际出发编写教材;从问题入手,引起学生兴趣;显示有趣的知识;提供学习策略;以活动带动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能力。
3.考虑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保证必修内容学习,每学期应选择重点内容。边实验、边研究、边改进,每年都要调研和回访,收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对教材不断完善。
4.需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课本、教师用书、培训资源、教师培训手册、教学光盘和录音带等。
(二)教学组织与设计
现代教育理论明确指出,任何教育都存在于各种活动之中,体育活动更是如此。本标准在教学步骤上打破常规,从重视技术教学的观念和手段转变为注重引导,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改变按特定的教学顺序,主体适应客体的教学设计转变为让学生用更多的时间去主动学习。
在体育教学中,要求教师指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发展,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在教学中活动式和传授式教学是最具有典型意义的两种教学模式。把活动教学与传授教学紧密配合,保持适度的平衡,实现两者功能优势互补,从而优化教学过程,在班级组织形式中有:
1.行政班教学组织形式。
2.合班分项教学组织形式。
在课内教学组织形式常用的有:(1)全班学习;(2)班内分组学习;(3)个别学习。
(三)课程考核与评价
本课程的考核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和选择的空间。一概而论的绝对评价标准,对待学生有失公正。因此,本课程尽量多地设置考核项目为学生选择,这样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是当运动员,而是以健身、娱乐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
在本课程考核中,平时成绩占20%,专项技能占40%—50%,另外还供选择的评价依据有理论10%、身体素质30%。
学期 |
内容 |
考核模式 |
第一学期 |
普修课(24学时) 为基础适应期,以太极拳及足球和综合身体素质为主 |
总评=20%平时+30%身体素质+30%太极拳+10%足球+10%理论 |
第二学期 |
选项课(32学时) 为休闲专业期,以选项项目和身体素质为主 |
总评=20%平时+30%身体素质+40%选项+10%理论 |
第三学期 |
选项课(32学时) 为休闲专业期,以选项项目和身体素质为主 |
总评=20%平时+30%身体素质+50%选项 |
第四学期 |
职业体育课(24学时) 为终身体育期,以职业体能和身体素质为主 |
总评=20%平时+40%技能+10%理论+30%身体素质 |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如下:
内容 等级 标准 |
参与兴趣 |
心理 |
技能 |
优 |
参与兴趣很大,能够积极主动地参加练习 |
心情舒畅,学习、生活精力充沛 |
动作掌握快,学习方法有效,形成了练习习惯 |
良 |
有一定的兴趣,对主动地参与练习 |
心情较好,乐于参加 |
动作掌握较快,学会了练习的方法 |
中 |
愿意参加练习并能完成学习任务 |
能坚持练习,心理感受比较好 |
在同伴的合作下,动作完成的比较好 |
差 |
没有兴趣参加练习 |
练习后,心理上感受不好 |
动作掌握困难,不能完成任务 |
(四)课程教学资源使用与建设
体育课程具有独特的性质使体育课程资源丰富,现代体育教育理念提倡以家庭体育、社会体育和高校体育为一体的“阳光体育”、“绿色体育”、“健康体育”等内容,以其形象、具体、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活动体验,丰富了体育课的内容和情趣,使学生能够在轻松高雅的学习活动中掌握知识技能。因此,生动的课程教学资源无疑将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这是传统单一的课程资源所无法比拟的。具体体育课程的开发有:
1.拓展运动项目。引进新兴体育项目,增加生活体育、民族传统体育和民间体育内容。
2.拓宽教学环境。利用学校周边环境、郊区地形和野外地貌等自然条件,进行多种形式的锻炼内容等。
3.拓展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就是对体育器材进行一物多用的开发,根据器材特点开发其多种功能和用途,是解决体育器材缺乏的好办法。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通过晨跑、阳光体育、科技体育文化节等活动,倡导课外、假日、假期体育活动;通过成立学校体育社团和体育俱乐部,开展多种竞技、健身、娱乐、休闲体育活动等。
5.扩大对外交流。通过访问和进行友谊比赛、邀请赛等形式,广泛建立校际、校社、校企之间的联系。通过全民健身和体育的社会化,为体育课程教学资源开发创造有利条件,加强校际间交往,互通有无,实现师资和设施的资源共享,发挥高校人才和知识优势帮助社会、社区、企事业单位开展体育活动。
6.扩展信息渠道。通过广播、电视、网络、书刊、体育时事、运动比赛集锦与欣赏、体育与现代生活方式、休闲体育与健康等,及时了解新兴时尚的体育活动,把握学科发展动态,获取最新研究理论,指导学生体育实践和进行体育文化教育。
7.改造运动项目,拓宽教学途径。对竞技体育项目进行改造,使之更容易开展。
体育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把体育教育的重点由常规的课堂教学向课外校外社会延伸使其具有学习环境的开放性、学习成果的实用性和锻炼过程的终身性,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五)体育课注意事项
1.对身体的要求
参加运动前应了解身体状况,要严格把关,不允许心脏病、高血压等患者参加剧烈运动。过饱或过饥不适宜运动,最好在进餐一小时以后运动。
2.对着装的要求
参加体育锻炼应重视着装,根据季节的变化和练习环境的温度适当着装。不带尖锐物体在身上。一般着棉质好的服装适于运动;特别强调运动时一定着运动式弹性好的、柔软性强的运动鞋和运动袜子。
3.对场地器材的要求
运动时所需能量几乎完全由有氧运动代谢系统供给。因此,选择空间广,空气流畅好的运动场所显得尤为重要。选择器材时一定要质量合格、重量合适,以免发生不必要的运动损伤。
4.运动后的保健
运动会消耗很多能量。运动后应多进食些高能量、低脂肪含蛋白质多的食物,运动时出汗较多还应及时补充水分。在运动结束后应注意身体各部分的放松。注意保护自己的健康,适应季节的不同调整,防止感冒的发生。
5.锻炼后的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指参加体育活动后的自我检查的方法,对健康状况及参加运动后的身体检测。青少年参加完锻炼后应是精神饱满、体力充沛、渴望参加活动。练习完后稍有疲劳和肌肉酸痛感,但经休息能很快恢复。如果感到精力不振、困倦、头晕及局部关节肌肉疲乏、麻木、胸闷、气短、腹疼甚至恶心呕吐等不良症状则属于异常现象。
(六)说明
●教师资格: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讲师以上职称。
●学生资格:全日制在校一、二年级学生。
●保障措施:应配备足够的具有标准的各相关运动场地和器材。
编写:程伟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