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适用专业:本科班(不分方向)
开设学期:第二学年第二学期
学时:32
学分:2
一、课程性质及作用
重视历史的学习与研究,注意总结和汲取历史经验,这是中国的一个优良传统。毛泽东讲过:“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他还多次发出过“学一点历史”的号召。邓小平指出,“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江泽民提出,“要坚持不懈地进行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及国情的教育。”胡锦涛也说过,要“更加注重用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革命史来教育党员干部和人民”。习近平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各条战线的主力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肩负起建设祖国的责任,必须了解中国的国情,不仅要了解中国的今天,还应当了解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对于我们来说,不论今后将从事何种专业工作,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都是很必要的。
该课程是全国高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达到能让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
具体说来,应让学生了解以下几点:
(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项历史任务;懂得必须首先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为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开辟道路,认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自觉地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传统,进一步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注意比较地主买办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政党的政治方案,懂得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给新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的原因;认识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增强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
(三)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外环境,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了解实行改革开放和搞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联系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懂得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正确性;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进一步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念,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四)紧密结合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深刻认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及其重大和深远的意义,自觉地以之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五)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主线和主流、本质,懂得珍惜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历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
二、课程设计思路
围绕将大学生培养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目的,以发展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素养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政治素养的人才为教学目标。
通过专门设计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准确了解中国近现代的国情国史,深刻领会我们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从而正确认识与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与发展趋势,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整个课堂教学围绕学生如何正确认识与掌握中国近现代的国情国史这一关键问题展开,以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新时代四部分为主要内容,灵活运用主题讲授法、以事论理法、悖论预设法、课堂讨论法、社会事件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形成相对系统的教学体系。
三、课程目标
1.认知目标
全部教学内容设计为十一章,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旧民主主义革命,设3章,讲述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和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第二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设4章,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引入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土地革命,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等内容。 第三部分,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设3章,包含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以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等内容。第四部分,含两章,主要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接续发展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等内容。
2.能力目标
本课程内容以讲授中国近现代的国情国史为重点,注重理论与实际结合,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理论思维能力。要求学生要掌握和了解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项历史任务,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能够比较地主买办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政党的政治方案,并能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外环境,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了解实行改革开放和搞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联系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懂得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正确性。最终为学生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3.素质目标
本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中国近现代国情国史的教育,帮助学生掌握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从而能够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主线和主流、本质,懂得珍惜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历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和要求
1.课程内容结构安排
2.课程内容要求
五、实施建议
1.学习材料选用与编写
(1)使用教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修订版) 本书编写组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年4月第7版
(2)参考书:
《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1905年10月20日)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1年下半年)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1936年12月)
毛泽东:《论持久战》(第111-118节)(1938年5月)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30日)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1949年3月5日)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25日)
邓小平:《在武昌、深堋、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
2.教学组织与设计
为改变“政治理论教学=政治理论知识教学”的现状,建议课程教学应把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在一起,推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1)以事论理法
先叙述具体的事例,在师生共同分析事例过程中,逐步推导总结理论观点。
(2)角色扮演教学法
设计情景剧,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通过角色表达自我的观点和见解,体验所扮演角色的心路历程,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相关学习内容的印象,更好地实现知与行的统一。
(3)课堂讨论法
组织学生针对社会某一现象或学生所关注的某一问题进行辩论,训练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
(4)影视资料观摩法
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相关视频材料播放给学生观看,通过观看生动感人的影视资料,让学生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寓教于乐,使学生受到心灵的陶冶,受到生动的道德和法制教育。
(5)社会事件分析法
案例导学就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事例的描述,引导学生在案例设置的情境中进行独立思考,开动脑筋,触动灵魂,各抒己见,有利于学生在对案例分析、探讨并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启迪。
(6)悖论预设法就是预设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错误观点,作为课堂探讨的内容,在引导学生阐述对这些观点的看法时,发现其中隐藏的逻辑错误。
3.课程考核与评价
期末考核评价主要采用考查方式进行,通过主观题区分不同学生判断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评价:一是评价是否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重点评价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二是评价教学过程中能否实现能力目标,能否协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解决相关现实问题;三是评价课堂任务的实施过程是否顺利有效。
课程成绩形成方式:采用期末考查与过程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成绩包括20%的平时成绩(考勤+课堂表现)+ 20%(作业或实践成绩)+60%期末考试成绩。
4.课程教学资源使用与建设
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的特点,课程组应对现用教材、配套教材与相关资料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1)围绕教材内容收集典型案例,以音频、视频、文档的形式展示,以增强教材说服力和感染力。
(2)教师学习平台。为帮助老师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老师们应经常关注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师在线---教师培训,同时认真学习教育部组织编写《教师教学参考用书》、《学生学习辅导用书》,以更好地服务教学。
(3)建立相应的试题库,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教材内容。
编写人:郑子律
审核人:王晓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