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思想道德与法治
适用专业:全院各专业
开设学期:第一、二学期
学时:48
学分:3
一、课程性质及作用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学校学生各专业的必修课程,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通过本门课的学习,学生能提高学习、交往、职业规划、实践法律规范等方面的能力,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合理解决各种困惑和苦恼,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法制观念,培养法律意识,为三年的高职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更为未来较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和取得良好发展服务。
学习本课程,有助于大学生领悟人生真谛,把握人生方向,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大学生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道德品格,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和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引领良好的社会风尚;有助于大学生学习法治思想、养成法治思维,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从而具备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
二、课程设计思路
1、课程设计注重与高职学生在高中教材中所学知识的衔接。根据高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将思想道德、法治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引导学生热爱青春、珍惜青春,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等思想道德素养。
2、在整体设计上,课程做了较为系统的思考和安排,既关注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各自特点,又关注两者的关联性,采用生活导入、情境再现、问题讨论、价值辨析、导航引领等方式,在融入和呈现方式上的探索是有益和有效的。
3、根据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对道德、法治进行融合的同时,又注意对心理健康和国情等领域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在结构上不断研究和调整,进一步优化教育内容,较好实现教材的纵向衔接、横向贯通、螺旋上升的特点。
4、选择当前大学生关心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现实问题和典型事例作为素材,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将对矛盾冲突的认识、辨析作为道德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必要环节和重要过程。
三、课程目标
1.认知目标
引导大学生完善四种认识:认识社会、高校、职业和自己。
(1)理解和掌握高职学习的特点与方法;
(2)明确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意义作用;
(3)明确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一面旗帜,理解和掌握做忠诚的爱国者是大学生的最基本要求;
(4)理解人生目的和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的内涵及评价标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5)明确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掌握加强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6)了解法律的本质,学习法律知识的意义。
(7)掌握我国主要实体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2.能力目标
学会四种技能: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和如何交往。
(1)能用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行大学阶段的学习;
(2)能用人际交往的原则和艺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更好地融入集体。
(3)能用心理健康标准判断和分析自己与他人的心理状态,用心理调适方法调节自己的心态。
(4)能用正确的是非观和良好的道德标准判断、约束自己和他人的言行;
(5)能用基本职业道德规范提炼本专业岗位的职业道德规范,做好在校期间的训练和准备;
(6)能用正确的人生观指导和设计自己的人生,并做好三年大学规划,努力实践;
(7)通过对热点法律问题的讨论,初步具备以案说法的能力,培养和形成法治意识。
3.素质目标
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律意识,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学习和掌握法律基本知识是构成大学生素质的基础;通过基本知识的学习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和正确的法律观念,这是大学生素质形成的核心和关键;运用知识的能力则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程度和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法制观念和心理素质,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课程内容和要求
1.课程内容结构安排
序号 |
学期 |
项目(或学习情境) |
参考学时 |
1 |
第一学期 |
绪 论 |
6 |
2 |
领悟人生真谛、把握人生方向 |
6 |
3 |
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
4 |
4 |
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精神 |
4 |
5 |
实践教学(社会调查) |
2 |
6 |
考查 |
2 |
小计 |
|
24 |
1 |
第二学期 |
明确价值要求、践行价值准则 |
4 |
2 |
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道德品格 |
8 |
3 |
学习法治思想、提升法治素养 |
8 |
4 |
实践教学(社会调查) |
2 |
5 |
考查 |
2 |
小计 |
|
24 |
2.课程内容要求
项目(或学习情境)1 |
绪论 |
学时 |
6 |
学习目标 |
1.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2.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3.明确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及成才目标。 |
学习内容 |
教学方法和建议 |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特征; 2.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 3.提升思想道德素质与法治素养。 |
案例教学法 影视资料观摩法 |
教学媒体与设备 |
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要求 |
教师执教能力的要求 |
1.电脑 2.投影仪 3.相关视频资料 |
具有理性思维能力 受过系统的初中高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
1.能够根据教学方法设计合理的教学情境。 2.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作责任心。 |
项目(或学习情境)2 |
领悟人生真谛、把握人生方向 |
学时 |
6 |
学习目标 |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人生观、价值观理论; 2.掌握马克思主义分析和理解人生问题时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 3.引导并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人生态度,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
学习内容 |
教学方法和建议 |
1.正确认识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其关系; 2.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学会正确评价人生价值; 3.如何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
案例教学法 影视资料观摩法 |
教学媒体与设备 |
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要求 |
教师执教能力的要求 |
1.电脑 2.投影仪 3.相关视频资料 |
具有理性思维能力 受过系统的初中高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
1.能够根据教学方法设计合理的教学情境。 2.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作责任心。 |
|
项目(或学习情境)3 |
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
学时 |
4 |
学习目标 |
1.通过学习,帮助大学生掌握理想与信念的根本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2.把握实现理想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 3.引导大学生坚持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统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
学习内容 |
教学方法和建议 |
1.理想信念的内涵及重要性; 2.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3.科学把握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4.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有机结合。 |
理论讲述与正面引导 影视资料观摩法 |
教学媒体与设备 |
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要求 |
教师执教能力的要求 |
1.电脑 2.投影仪 3.相关视频资料 |
具有理性思维能力 受过系统的初中高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
1.能够根据教学方法设计合理的教学情境。 2.具备课堂学习组织、驾驭能力。 3.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作责任心。 |
项目(或学习情境)4 |
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精神 |
学时 |
4 |
学习目标 |
1.引导大学生将远大的理想与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结合起来; 2.引导学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3.引导学生做新时期忠诚的爱国者。 |
学习内容 |
教学方法和建议 |
1.中国精神的丰富内涵和重要作用; 2.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3.改革创新是新时代的迫切要求;要注重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化为效国之行。 |
案例教学法 讨论教学法 |
教学媒体与设备 |
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要求 |
教师执教能力的要求 |
1.电脑 2.投影仪 |
具有理性思维能力 受过系统的初中高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
1.能根据教学方法合理设计学习情境和教学案例。 2.能够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的辩论。 3.能够对学生的分析讨论结果正确评析。 |
项目(或学习情境)5 |
明确价值要求、践行价值准则 |
学时 |
4 |
学习目标 |
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转化为大学生内在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
学习内容 |
教学方法和建议 |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显著特征; 3.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 |
案例教学法 讨论教学法 |
教学媒体与设备 |
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要求 |
教师执教能力的要求 |
1.电脑 2.投影仪 |
具有理性思维能力 受过系统的初中高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
1.能根据教学方法合理设计学习情境和教学案例。 2.能够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的辩论。 3.能够对学生的分析讨论结果正确评析。 |
项目(或学习情境)6 |
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道德品格 |
学时 |
8 |
学习目标 |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的理论内容及其重大意义, 2.引导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荣辱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
学习内容 |
教学方法和建议 |
1.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 2.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发扬中国革命道德、借鉴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 3.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 |
角色扮演教学法 课堂讲述 |
教学媒体与设备 |
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要求 |
教师执教能力的要求 |
1.电脑 2.投影仪 |
具有理性思维能力 受过系统的初中高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
1.能够根据教学方法设计合理的教学情境。 2.具备课堂学习组织、驾驭能力。 3.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作责任心。 |
项目(或学习情境)7 |
学习法治思维、提升法治素养 |
学时 |
8 |
学习目标 |
1.帮助大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基本框架。 2.帮助大学生了解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3.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4.增强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自觉性,明确新时期树立的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所包含的基本内容,形成法治思维方式。 5.增强对社会主义法律制度认同感和维护法律尊严的责任感。 6.帮助大学生了解公民在法律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 |
学习内容 |
教学方法和建议 |
1.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 2.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3.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4.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
案例分析法、理论阐释法 |
教学媒体与设备 |
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要求 |
教师执教能力的要求 |
1.电脑 2.投影仪 |
具有理性思维能力 受过系统的初中高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
1.能够根据教学方法设计合理的教学情境。 2.具备课堂学习组织、驾驭能力。 3.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作责任心。 |
3、实践教学项目:
编号 |
能力训练项目名称 |
具体能力目标 |
相关支撑知识 |
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 |
结果 |
1 |
打卡杭州新时代地标。 |
注重引导学生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
中国精神和爱国主义的主要内涵;改革创新的重要力量。 |
1、作业以学习团队为单位完成; 2、采用社会调查、主题研讨等形式。 3、以微频方式表现出来。 |
学生的研讨稿与汇报的PPT。活动过程的照片等 |
2 |
中华传统美德微剧场 |
通过以戏剧表演的形式来展现中华传统美德。 |
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内涵及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作用与意义。 |
1、作业以学习团队为单位完成; 2、每个团队选择一个历史上的美德故事,编成一则戏剧节目; 3、每个节目表演时间为5-8分钟。 |
学生的研讨稿与汇报的PPT。活动过程的照片等 |
五、实施建议
1.学习材料选用
(1)使用教材:
《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年版) 本书编写组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1年8月
(2)参考书:
《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德育的现代化》胡斌斌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
《卡耐基智慧从书》,高国政,延边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中国传统道德》(理论卷、规范卷、德行卷、教育修养卷),罗国杰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
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系列:《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礼记》、《庄子》、《荀子》、《韩非子》。
《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杜文东,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教学组织与设计
为改变“政治理论教学=政治理论知识教学”的现状,建议课程教学应把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在一起,推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1)社会调研教学法
组织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对社会公德、个人职业道德规范进行专题调研,学生通过收集资料、撰写小论文和发言提纲、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由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学生进行答辩,展开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研讨,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观察社会现象、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
(2)角色扮演教学法
设计情景剧,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通过角色表达自我的观点和见解,体验所扮演角色的心路历程,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相关学习内容的印象,更好地实现知与行的统一。
(3)课堂讨论法
组织学生针对社会某一现象或学生所关注的某一问题进行辩论,训练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
(4)影视资料观摩法
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相关视频材料播放给学生观看,通过观看生动感人的影视资料,让学生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寓教于乐,使学生受到心灵的陶冶,受到生动的道德和法制教育。
(5)案例教学法
案例导学就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事例的描述,引导学生在案例设置的情境中进行独立思考,开动脑筋,触动灵魂,各抒己见,有利于学生在对案例分析、探讨并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启迪。
3.课程考核与评价
期末考核评价主要采用开卷考试进行,除了通过客观题考察学生对重要知识点、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外,重点通过主观题区分不同学生道德评判能力和法律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评价:一是评价是否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重点评价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二是评价教学过程中能否实现能力目标,能否协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解决相关现实问题;三是评价课堂任务的实施过程是否顺利有效。
课程成绩形成方式:采用期末试卷(开卷)考试与过程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成绩包括40%的平时成绩(考勤+课堂表现)+ 30%(作业或实践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
4.课程教学资源使用与建设
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的特点,课程组应对现用教材、配套教材与相关资料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1)围绕教材内容收集典型案例,以音频、视频、文档的形式展示,以增强教材说服力和感染力。
(2)教师学习平台。为帮助老师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老师们应经常关注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师在线---教师培训,同时认真学习教育部组织编写《教师教学参考用书》、《学生学习辅导用书》,以更好地服务教学。
(3)建立相应的试题库,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教材内容。
(4)开设《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后阅读书目,以开阔学生视野。
(5)借助学校校园网,及《“思想道德与法治”精品课程网站》,并有专人负责,课程的电子教案、电子课件、试题库等教学资源都挂在网上,满足网络教学的需要。
编写:宋 丽
审核:王晓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