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对象:全院各专业
开设学期:第1学年第1学期或第2学期
学时:32 学分:2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在校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造就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课程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提高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等,体悟并践行“学道修路”精神品格,培养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
二、课程设计思路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5号),以及《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转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浙教办宣〔2011〕151号)精神,将“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心理指导与心理训练相结合”、“心理防护与心理发展相结合”,基于我校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调研中发现的我校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通过项目化体验式的教学,帮助学生实现心身合一、知行合一、人我和谐。
教学内容:以问题解决为导向,根据近几年学生心理普查和心理咨询中存在的“新生适应困难、家庭功能失调、自我认知偏差、人际关系冲突、情绪不稳定、恋爱与性的困惑、生命意义迷茫、社会支持不足”等八大主要问题,设置“扬起幸福的风帆、扫除心灵的阴霾、认识了不起的我、抚平家庭的创伤、活出乐观的自己、建立和谐的关系、培养爱的能力、创造灿烂的人生”八个项目,每个项目包含基础知识学习、个人体验和基本技能训练三大部分。
教学模式: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利用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和现代化教学手段,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采用项目化体验式教学,创设贴近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场景,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重视第二课堂心理实践活动,设计活泼生动的心理素质训练拓展项目,帮助学生将课堂知识转化为积极的行动。
评价模式:重视学生的个人体验和课堂参与度,以过程性评价为主,重点评价学生自我认识、心理自助和互助能力的提升和责任担当意识。
三、课程目标
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相结合,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使学生的心理发展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相结合,实现以德育心,以心育德,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培育学生理性、平和的积极心态,共同塑造学生美好的人格和道德品行。通过32学时的学习后,学生能够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认识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树立身心健康的意识,学会确定目标的方法,掌握情绪管理的技巧,获取解决问题的技能,启迪人际交往的智慧,养成积极乐观的态度,探究实现自我的路径,积蓄服务社会的能力,成为阳光正气、身心健康、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助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当达到课程标准所设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课程思政/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发展目标。
(一)整体目标
1.认知目标
(1)普遍化的心理健康知识。了解心理健康基本概念和有关理论,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了解大学阶段的基本心理特征、常见心理问题的类型与表现等。
(2)个性化的心理发展知识。了解自我的心理发展水平、人格特点、行为模式、人生目标等。
2.能力目标
(1)自我探索技能:掌握自我分析、自我评估、自我价值澄清的基本方法并进行较全面的自我探索,形成自我分析报告。
(2)人际交往技能:掌握人际沟通的基本技巧,学会化解冲突,能在团队中进行交流与合作;学会正确处理恋爱与性心理问题,培养健康的爱的能力。
(3)自我管理技能:掌握情绪管理、压力和挫折应对、提升自我生命状态等基本技巧,并将它运用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
3.素质目标(课程思政/学科核心素养目标)
(1)自我发展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树立心理健康发展的自主意识,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能够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状况、行为能力等进行客观评价,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进行自我调适或寻求帮助,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并适应社会的生活状态,发展自己。
(2)社会性发展目标:适应周围的社会环境,正常地与人交往,接受别人影响,也反过来影响别人,在努力实现完善自我过程中积极地影响和改造周围环境,成为既善于掌握书本知识,又善于跟他人交流合作,既能独善其身,又具有移情和亲社会技能的人才。
4.课程思政目标
引导学生用辩证、正向的思维看问题,学会自尊自爱、合作共赢、责任感恩,培养理性平和的心态和勇于担当的家国情怀,树立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课程内容和要求
(一)课程内容结构安排
序号 |
项目 |
任务 |
备注 |
1 |
扬起幸福的风帆 |
1.走进浩瀚的心灵(2学时) |
课堂教学 |
2.适应大学生活(2学时) |
课堂教学 |
2 |
扫除心灵的阴霾 |
3.大学生常见异常心理及应对(2学时) |
线上教学 |
4.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应对(2学时) |
课堂教学 |
3 |
认识了不起的我 |
5.大学生的社会认知与自我意识(2学时) |
线上教学 |
6.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及塑造(2学时) |
课堂教学 |
4 |
抚平家庭的创伤 |
7.童年创伤与依恋理论(2学时) |
线上教学 |
8.亲子沟通技巧(2学时) |
课堂教学 |
5 |
活出乐观的自己 |
9.认识情绪(2学时) |
线上教学 |
10.情绪管理与压力挫折应对(2学时) |
课堂教学 |
6 |
建立和谐的关系 |
11.人际交往心理(2学时) |
线上教学 |
12.人际交往技巧(2学时) |
课堂教学 |
7 |
培养爱的能力 |
13.大学生恋爱与性心理特点(2学时) |
网络学习(选学) |
14.谈“情”说“爱”(2学时) |
课堂教学 |
8 |
创造灿烂的人生 |
15.认识多彩的生命(2学时) |
线上教学 |
16.大学生的生命成长(2学时) |
课堂教学 |
9 |
期末考查 |
大学生心理情景剧拍摄(2学时) |
|
(二)课程内容要求
项目1 |
扬起幸福的风帆 |
学时 |
4 |
学习目标 |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内涵与标准、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心理健康标准、以及大学新生适应问题,从而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掌握自主地调整心理状态的基本技能和求助途径,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
课程思政结合点 |
小康社会进入决胜期的新形势下,加强心理健康服务是建设健康中国、平安中国、法治中国的重要内容,是培养良好道德风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一项源头性、基础性工作。心理健康受到党和政府的越来越多的关注,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十九大再次重申,并提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
学习内容 |
教学方法和建议 |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介绍(课堂教学) .心理健康的定义、标准与意义(课堂讲授+网络学习) .新生常见适应问题与心理调适(课堂教学)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什么?(网络学习) .揭开大学生心理咨询的面纱(网络学习) |
.网络学习 .小组讨论 .案例分析 .角色扮演 |
项目2 |
扫除心灵的阴霾 |
学时 |
4 |
学习目标 |
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异常心理断标准、大学生常见异常心理的类型、表现与应对,学会科学识别和对待心理异常现象,发现问题时能有效应对、及时求助;了解心理危机表现、类型,敏锐识别心理危机信号;了解自杀危机的成因、求救信号和处置办法,学会自助助人,做好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 |
课程思政结合点 |
传统文化中尊生贵身思想:孔子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由贵生到爱物,“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 述而》),表现的是孔子对人生命价值的重视和对万物生命的尊重。老子亦认为生命对于万物而言是最为重要的,《道德经》中有“故贵以身为天下,则可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以托于天下”一说,庄子也提出“至乐活身”的思想。 |
学习内容 |
教学方法和建议 |
.异常心理的表现(网络学习) .大学生常见异常心理及应对(网络学习)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表现及应对(课堂教学) .大学生自杀危机识别与预防(课堂教学) |
.网络学习 .案例分析 .小组演练 |
项目3 |
认识了不起的我 |
学时 |
4 |
学习目标 |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自我意识的内涵,掌握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的方法,学会进行积极的印象管理和正向归因,不断地提升自我,塑造健康人格。 |
课程思政结合点 |
传统文化中自我内在和谐观:人贵有自知之明,同时肯定个人价值,认为人生来必有用,并且鼓励人们立足自身,不断进行自省,强化自我的素质修养,从而使得自我得以实现。 |
学习内容 |
教学方法和建议 |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网络学习) .了解自我的人格特点(网络测试) .提升自我意识(课堂活动) |
.网络学习 .心理测试 .自画像 .20个我是谁 |
项目4 |
抚平家庭的创伤 |
学时 |
4 |
学习目标 |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家庭和成长经历对自身心理健康和人格形成的影响,并结合相关理论进行自我探索,发现家庭中可能存在的爱与恨,同时跳出固有的模式,尝试健康的家庭沟通模式,形成积极的家庭动力系统。 |
课程思政结合点 |
正确认识传统亲子伦理“孝慈”精神的现代意义。 |
学习内容 |
教学方法和建议 |
.家庭对孩子的影响(网络学习) .讲述我的成长故事(课堂教学) .如何与父母进行有效沟通(课堂教学) |
.网络学习 .心理情景剧 .小组分享 |
项目5 |
活出乐观的自己 |
学时 |
4 |
学习目标 |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自身的情绪特点及影响因素、自身的挫折与压力反应、自我的应对模式等,掌握情绪调适的方法,了悟压力与挫折对人生的意义,学会自主调控情绪、积极应对压力和挫折。 |
课程思政结合点 |
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祸福相倚的辩证思想融入情绪管理,以苏东坡和毛泽东为例,分析其诗词和人生发展脉络,阐释豁达的人生态度对压力和挫折应对的积极作用。 |
学习内容 |
教学方法和建议 |
.大学生情绪特点及其影响(课堂教学) .不良情绪的表现及调适(课堂教学) .压力和挫折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课堂教学) .如何积极应对压力和挫折(课堂教学) |
.情景演示 .头脑风暴 .小组展示 |
项目6 |
建立和谐的关系 |
学时 |
4 |
学习目标 |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掌握基本的交往原则和技巧,了解人际关系障碍的类型及调适方法,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在团体的情景下,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人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促进良好的适应于发展的助人过程。 |
课程思政结合点 |
融入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增强学生的合作共赢和责任感恩意识,培育宽容豁达的阳光心态。 |
学习内容 |
教学方法和建议 |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相关理论(网络学习)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与问题(网络学习)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策略(课堂教学) |
.网络学习 .角色扮演 .团体训练 |
项目7 |
培养爱的能力 |
学时 |
2 |
学习目标 |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自身性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认识大学生的恋爱及性心理特点,提升表达爱、接受爱、拒绝爱、鉴别爱、解决爱的冲突的能力,形成健康的恋爱和性心理。 |
课程思政结合点 |
培养学生自尊自爱的意识,学会换回思考,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择偶观。 |
学习内容 |
教学方法和建议 |
.大学生恋爱和性心理特点及常见问题(网络学习) .学会爱的表达(课堂教学) .解决爱的冲突(课堂教学) |
.网络学习 .案例分析 .小组讨论 .情境表演 |
项目8 |
创造灿烂的人生 |
学时 |
4 |
学习目标 |
通过教学使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学会真爱生命,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将个人命运融入时代蓝图,创造生命的品质,升华自我生命,成就圆融人生。 |
课程思政结合点 |
1.时代传承:传统文化所崇尚的人生目标“三不朽”,传统文化中读书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生命追求;近百年青年运动精神(《觉醒年代》)。 2.时代要求:将培养社会责任感与自我实现相结合,融入习近平对当代大学生的期待。七一讲话中的三个“不负”(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2019年1月17日,习近平考察南开大学时强调“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会有海一样的胸怀,山一样的崇高。” 4.时代故事:“抗疫”过程中涌现的感人事迹,荣获“七一勋章”的时代楷模人物事迹(张桂梅)。 |
学习内容 |
教学方法和建议 |
.生命的平凡与伟大(网络学习) .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课堂教学) .升华自我的生命(课堂教学) |
.课堂讲授 .案例分析 .价值拍卖 .辩论赛 |
五、实施建议
(一)课程内容结构安排
(一)教材
采用浙江省统一编写教材《浙江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三版),2021年7月份出版。
(二)教学要求
1.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育人功能。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育人功能,将课程内容与育人目标相融合,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心理育人元素,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文化认同。
2.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体差异。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向全体学生,以整体目标为核心,结合学院大一年级自身特点和大一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设计菜单式的心理健康课程内容,充分体现课程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同时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和需求,构建适合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
3.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课程既有心理知识的传授,心理活动的体验,还有心理调适技能的训练等,是集知识、体验和训练为一体的综合课程,帮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并将知识转化为切实有利于维护和促进自身心理健康的行动。
4.引导学生自助、助人。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和生活,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分享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及时鼓励学生相互间的支持和互助行为。
(三)教学组织与设计
1.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线下与线上比例9:7。其中线下实体课18学时,线上视频课程14学时。线上课程视频由优质网络资源和团队成员录制视频组成,共30个视频,每个视频在6-30分钟。
2课前注重问题提出,启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发布课前预习视频、前测和讨论题目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提出问题,为线下课堂教学提供基础。
3.课堂强调体验式学习,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将小组分工、展示表现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构成部分,以此提升学生的参与度进而激励其学习的主动性。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团体训练、情境表演、角色扮演等开展课堂互动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领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也可以调动社会资源,聘请有关专家,举办专题讲座等各类活动补充教学形式。
4.课后注重能力拓展和行为训练,强调巩固和实践。布置课外实践作业和小任务,促进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化和操作技能的提升。
(四)课程考核与评价
1.认定方式
总评成绩=网络学习成绩*40%+实体课成绩*60%
实体课成绩=平时成绩*80%+考查成绩*20%
(1)网络学习成绩
网络学习成绩主要分为微课学习、线上主题讨论和在线测试三个部分,其中微课学习占60%,线上主题讨论占20%,在线测试成绩占20%。
(2)实体课成绩
实体课成绩基本分为80分,主要分为到课情况、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三个部分,根据学生表现酌情加减分,公平考核全体学生学习情况。期末考查为心理情景剧拍摄,以小组为单位,由学生结合所学内容,以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困惑及转化为主题撰写心理情景剧剧本,并自主拍摄10分钟左右的心理情景剧视频。
2.成绩提交
本课程成绩认定工作要求根据学校课程考核办法执行,最终考核成绩录入教务系统,生成学生试卷分析报告以及学生成绩登记表,并统一将电子档以及签名后的纸质档上交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
(五)课程教学资源使用与建设
1.任课教师资格: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或中级及以上技术职务,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相关专业背景,或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
2.课程设备和资料:学习通网络学习平台、心理测评系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视屏等拓展教学资源、配备适合的教学场所。
3.保障措施:采用“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材、统一授课计划、统一教学进度、统一备课”的办法,保证教学质量。并且规范各类教学资料,由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统一管理。
执笔:梁金慧
审核:黄钢
2021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