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适用专业:路桥四年制本科班
开设学期:第三学期
学时:48
学分:3
一、课程性质及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学校学生各专业的必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内容由绪论和七章构成,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知识,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理论思维水平,逐步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观点、方法、立场分析和解决重大实际问题。为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自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打下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二、课程设计思路
围绕将大学生培养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目的,以发展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素养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政治素养的人才为教学目标。
通过专门设计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历史观,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正确认识与把握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与发展趋势,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整个课堂教学围绕学生如何正确认识与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一关键问题展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三大块为主要内容,灵活运用主题讲授法、以事论理法、悖论预设法、课堂讨论法、社会事件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形成相对系统的教学体系。
三、课程目标
1.认知目标
全部教学内容设计为绪论和七章,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绪论。概述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和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 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设3章。第一章讲述唯物论和辩证法,第二章讲述认识论,第三章讲述历史观。 第三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设2章。讲述资本主义的形成、本质及其历史进程。 第四部分,科学社会主义。设2章。讲述社会主义发展和共产主义理想。
2.能力目标
本课程内容以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概念及基本规律为重点,注重理论与实际结合,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理论思维能力。要求学生要掌握和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在实践中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识和分析各种社会实际问题,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的本质、社会发展动力和社会发展基本规律,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认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从而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3.素质目标
本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观察和分析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打下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四、课程内容和要求
1.课程内容结构安排
2.课程内容要求
五、实施建议
1.学习材料选用与编写
(1)使用教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修订版) 本书编写组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年5月
(2)参考书: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册、《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 。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第二、四节、《致约·布洛赫的信》。
列宁:《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和三个主要组成部分》、《谈谈辩证法问题》、《国家与革命》
毛泽东:《实践论》、《矛盾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论十大关系》
2.教学组织与设计
为改变“政治理论教学=政治理论知识教学”的现状,建议课程教学应把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在一起,推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先叙述具体的事例,在师生共同分析事例过程中,逐步推导总结理论观点。
(2)角色扮演教学法
设计情景剧,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通过角色表达自我的观点和见解,体验所扮演角色的心路历程,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相关学习内容的印象,更好地实现知与行的统一。
(3)课堂讨论法
组织学生针对社会某一现象或学生所关注的某一问题进行辩论,训练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
(4)影视资料观摩法
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相关视频材料播放给学生观看,通过观看生动感人的影视资料,让学生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寓教于乐,使学生受到心灵的陶冶,受到生动的道德和法制教育。
(5)社会事件分析法
案例导学就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事例的描述,引导学生在案例设置的情境中进行独立思考,开动脑筋,触动灵魂,各抒己见,有利于学生在对案例分析、探讨并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启迪。
(6)悖论预设法就是预设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错误观点,作为课堂探讨的内容,在引导学生阐述对这些观点的看法时,发现其中隐藏的逻辑错误。
3.课程考核与评价
期末考核评价主要采用开卷考试进行,除了通过客观题考察学生对重要知识点、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外,重点通过主观题区分不同学生道德评判能力和法律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评价:一是评价是否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重点评价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二是评价教学过程中能否实现能力目标,能否协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解决相关现实问题;三是评价课堂任务的实施过程是否顺利有效。
课程成绩形成方式:采用期末试卷(开卷)考试与过程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成绩= 40%的平时成绩(考勤+课堂讨论+课堂表现)+ 30%(作业或实践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
4.课程教学资源使用与建设
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的特点,课程组应对现用教材、配套教材与相关资料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1)围绕教材内容收集典型案例,以音频、视频、文档的形式展示,以增强教材说服力和感染力。
(2)教师学习平台。认真学习教育部组织编写《教师教学参考用书》、《学生学习辅导用书》,以更好地服务教学。
(3)建立相应的试题库,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教材内容。
编写:王晓漪
审核:李慈慈